网站首页/网络技术列表/内容

宽带接入网的进展与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2022-05-14阅读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目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可以看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用户对于网络环境的需求也是非常多的,随着技术的革新,相信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满足用户的需求。

战略就是选择。在我们努力并越来越接近融合目标的时候,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从纷繁芜杂的宽带接入网技术方案中选择最适合的道路。现在,融合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演进中的争执和不确定性,成为当前每个CTO都在思索和认真考虑的问题,选择的能力异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能够准确地驾御技术的力量,而不是听凭其左右我们的视线。

12月19日,来自运营商、厂商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在“2008中国技术通信技术年会”上围绕“演进、融合与技术选择”畅谈他们的经验、观点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

趋势之TD建网与演进齐头并进

2007年,中国的TD技术标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闻库指出:“目前TD已经取得突破,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特别是终端的种类日渐丰富,性能也逐渐得以完善。”国产TD一方面在网络部署建设上稳扎稳打,一方面也立足长远规划。闻库司长在会上指出:“TD的后续发展取得很大成果。在我国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共同努力及合作下,终于确定了TD-SCDMA的TD-LTE后续演进方案,这更加坚定了我国发展TD的决心和信心。”

2007年TD成为了通信领域最热门的话题,首先是备受瞩目的中移动TD网络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还有TD的韩国试验网建设也使得TD步入国际化实质性阶段,重要的是TD依靠自主创新使得我国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主动权,而且商用进程中众多国内企业获得了85%以上的高市场份额。TD试验网络建设尽管遇到一些实际部署问题,但是完整的TD产业生态链已经开始发挥着市场推动作用。TD在实际建网中“工程”与“技术”齐头并进,工程促进技术的改良,而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也使得基站工程问题迎刃而解。诸如分布式基站等新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产业发展趋势。

信息产业部泰尔实验室秦延认为:“分布式基站在降低网络建设及运维成本、有效利用站址资源、充分调配基带资源、满足网络未来演进需要等方面,显示出实际应用优势。特别是基带拉远的超远覆盖实现了大于40公里的传输距离,BBU+RRU的链型、环型等灵活应用,使得分布式基站在TD实际建网中广为应用。”同时他也指出,目前BBU和RRU间的透明化和公开化最影响发展进程,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分布式基站解决了运营商选址和部署成本问题,针对运营商降低维护成本的需求,绿色节能基站也成为了设备供应商竞争的焦点。中兴通讯TD产品总工柏燕民指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TD精品网,应该从工程便利性、设备成熟性、良好的覆盖、绿色节能环保、丰富的业务、网络IP化等多方面全面出击。”

TD扩大规模网络试验给TD相关的设备厂商带来了甘露,TD-HSDPA网络正如期进行测试,从国际上移动通信产品演进路线来看,基于CDMA技术的3G产品是网络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为了争夺更大的话语权,TD的后续演进开始备受关注。大唐移动系统标准部总经理杨家军透露,TD-LTE标准将在2008年内完成,并于2010-2012之间提供高速数据接入商用产品;TD-SCDMA完全满足3G数据业务的能力,LTE可提供50-100M的高速数据接入能力,其功能性能将超过WiMAX。

杨家军建议:“TD-SCDMA大规模部署是TDD技术发展的基础,2008-2010关键时期,必须在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部署,TDD才可能良性发展。2010年开始在热点地区提供TD-LTE高速宽带接入网,2015开始LTE+(或4G)大规模覆盖。”杨家军表示,当务之急是启动TD-SCDMA的全国部署网络。第一步,2008年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第二步,2009年覆盖到全国范围。第三步,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网络优化,完成TD网络在全国的全面覆盖。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中国TD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TD建网与演进齐头并进,遵循着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已经为中国通信事业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趋势之网络融合期待差异化

由于用户对个性化业务的需求,使得现有网络越来越难以提供“杀手级”的应用,电信运营商必须由“粗放式”的业务推广转为对目标市场的细化和精确定位。而网络的融合与演进,也因此成为了所有正在向综合通信与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运营商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网络的IP化和IMS的出现,无疑为运营商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近年来,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对其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的IP化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与此同时,随着IMS技术和标准的不断成熟,华为、中兴、阿朗、爱立信、诺西及摩托罗拉等主流电信设备厂商都在积极进行IMS产品的开发,并推出了相应的IMS部署方案。

而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及中国移动近年来也在积极关注IMS技术的发展。中国联通从2006年开始在重庆、上海、广州登第启动了IMS技术试验,从技术、产品、业务、运营等多方面探索IMS的发展和应用,并在第一阶段的网络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据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介绍,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对“固网+C网”、“固网+W网”及“固网+C网+W网”的三种融合模式进行了测试。

然而,IMS真地能让运营商从传统业务的红海杀入新业务的蓝海么?从目前看,情况并不十分明朗。根据Gartner的调查,截至2007年1月,全球共计80个IMS合同,其中只有29%部署了CSCF,71%仍是IMSCapable网络,真正商用的IMS局点还非常少。

思科亚太区下一代网络首席架构师殷康指出,网络融合对于运营商的意义在于真正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否则运营商的价值将很有可能逐渐被边缘化。但统计数据显示,由于目前仍缺少通过网络融合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成功案例,全球近95%的运营商对于转型并没有充足的信心。

实际上,运营商在实施IMS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中国联通技术部总经理张智江认为,目前IMS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IMS终端比较匮乏并缺乏第三方应用开发商的参与、大规模组网能力有待验证、业务开发与运营模式需继续探索,以及IMS运营支撑系统进展相对滞后。

中国电信及网通等运营商目前仍将投资的重点放到了投资见效快的接入网络改造上,并且对于网络的融合和演进显得非常理性和务实。赵慧玲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软交换和IMS将长期共存;而由于网络架构以及业务的不同,运营商的网络融合切入点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在中国网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雄燕看来,“用户需要的是更适合的设备以及更优质的服务,追求技术的适用性比追求技术的完美性具有更大的价值。”

尽管目前运营商缺乏网络融合的动力,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网络融合仍是大势所趋。在2007中国通信产业技术年会上,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闻库指出,融合对未来通信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产业界必须把握住融合演进的趋势,加强融合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努力提高在融合发展的机遇和产业的竞争力。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趋势日渐清晰,以IPTV、移动电视、宽带接入网多媒体为代表的交互式宽带接入网多媒体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将成为网络融合的突破口。

趋势之视频主导业务融合

通信行业除了网络侧技术的演进外,另一条线索也在融合大势中凸显出来:业务的融合。目前正是电信运营商转型的攻坚阶段,其周遭产业环境的变迁已然愈加剧烈:用户的信息与通信服务需求更加趋于个性化和综合化,于是内容商、应用开发商、媒体、终端制造商已经蜂拥而至,因为,迎合用户的信息通信融合服务需求,就意味着新一轮掘金的胜利。

思科亚太区下一代网络首席架构师殷康指出,电信运营商正在信息服务内容提供者四面包围和夹击的环境中寻求转型,必须用解决用户ICT融合服务需求的思路来指导网络的建设,才能稳住其在产业链中的主导角色,建立新的秩序。这个过程中,视频业务的应用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殷康指出,为了避免被信息、内容服务商边缘化,成为“管道公司”,应打造视频、语音、数据相结合的网络。他认为,通过视频技术与传统业务的创新组合与再造,电信运营商能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社会信息化需求的各种新业务,从而稳固其地位。

目前看来,这种视频与传统语音、数据业务融合的模式中,手机电视、IPTV、视频监控无疑是电信运营商可以深入发掘的创新点。尤其对于IPTV,中国网通副总工程师左风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他在大会上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信息服务与大众娱乐的发展在向视频迁移,而电信运营商通过发展IPTV网络,不仅是发展了一种能够增加赢利的创新性业务,更可以增加其在信息服务内容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话语权,避免被内容提供商和应用开发商边缘化。

而在本次大会的CTO论坛上,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张健也指出了视频业务对于发展融合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技术层面早已解决语音和宽带接入网IP接入的今天,电信运营商所面对的挑战,更多的仍在于融合性业务的创新,视频无疑是一个最有潜力的应用。可以说,中国电信也表现出了对于IPTV的极大重视,张健在CTO论坛上透露,中国电信计划在2008年上半年将IPTV用户数发展至100万的数量级。

在电信业加快转型步伐的今天,为其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成为厂商的工作重点。作为为运营商光传输骨干网提供产业协维服务的厂商,固脉科技建立了一支由50余名认证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根据现网建设和故障率提供备件策略,得到了运营商高度认可。国际通信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以技术为主导的通信产业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向演进、融合和应用还有转型为主的综合实力发展模式转变。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