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标字体是用于为全世界所有语言注音的符号系统。国际音标字体遵循一音一符的严格标准 ,最初用于为西方语言、非洲语言等的标音。经过多年发展,在中国语言学者赵元任等人的努力下,国际音标逐渐完善,已可为汉语等东方语言注音。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但因人类语音差异很大,有限的拉丁字母远不够用,于是就改变字形和借用别的语言的字母的方法来补充。读音上,为照顾习惯,多数符号以仍读拉丁语或其它语言的原音为原则。
因而,国际音标形式上,以拉丁字母(罗马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主,如:[a、b、c、d、f、g、h、i、j、k、p]等。在不够用时,以下几种方法来补充:
(1)拉丁字母大写印刷体或书写体(草体)如:小号大写印刷体[?、?、?、?、?]等;“手写体a”[ɑ],[?]草体v;
(2)拉丁字母的变形或倒置,如:[?](倒置e);变形[?](卷尾c),[?](右弯尾d),[?](长右腿n)等。
(3)借用其它语言字母,如:[ε](希腊语第5个字母Ε),[θ](希腊语第8个字母Θ)等。
(4)新制字母,如:[?],[?]等。
(5)在字母上加符号,如:[?](加横的u),[?](缠“腰带”的l),[?](中间带点的o),[?](带斜划的o),[?](带软音符的C)等。
国际音标是英法两国学者创定的,主要适用于表注印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它发表后,在欧洲语言学界比较流行。美国人多数仍用他们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语的符号。
汉语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普通话舌尖元音,就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增订的;吴方言中大多数腭化辅音是语音学家赵元任提出的。
国际音标表内所定的声调符号只有分为高低的平、升、降和两个凹、凸调共8种,这对研究描写声调语言是不够的。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五度制调符”,发表于1930年的《语音教师》上,被称为“声调字母”,它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标为[55]、[35]、[214]、[51]已成为常识。
国际音标采用方括弧[],以别于普通字母。
另外,为了记录的方便,对于一些重要的语音伴随现象,国际语音学会还规定了一套“形容符号”、“通代符号”和“特别符号”。如:字母上标“ ~ ”为鼻化,强送气(左上角的小h),“P‘”弱送气,“a:”全长a,“a。”半长a,“ ** ”轻声(** )等。通代符号和特别符号不再举例。
点击下载办公软件 >>本地高速下载
点击下载办公软件 >>本地高速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