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网络技术列表/内容

宽带接入网技术仍面临挑战

网络技术2022-05-14阅读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了解宽带接入网技术的机制还是非常有用的,能够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这里我将给大家详细的解析这些机制原理,让用户更加了解宽带接入网技术。随着电信运营商希望在IP网络上提供实时的视频和音频业务,特别是在宽带接入网技术由于成本因素,带宽相对受限,带来了QoS的需求。但是,由于在整个宽带接入网上部署QoS解决方案需要对整个网络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重新部署的复杂性很高,支持多业务的宽带接入网技术QoS仍然是一个挑战。

目前很少有电信运营商在宽带接入网实现了完整的基于区分服务的QoS方案。由于端到端的QoS指标被分配到若干个IPOD,因此需要宽带接入网与其它IPOD针对网络资源进行交互和协调。宽带接入网还需要支持SLA,提供SLA监测机制、相关的网络管理以及运营机制。

宽带城域网QoS机制
城域网通常采用光网络技术,可以基于包交换方式,基于电路交换方式或者基于二者的结合。MSTP设备是新一代SDH设备,在电路交换之外,增加2层、2.5层或3层的数据交换能力,使得设备具备了电路交换与数据交换两种能力。其中,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将第三层技术(如IP路由)与第二层技术(如ATM,FR)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所谓的2.5层交换,MPLS技术可以使MSTP具有许多性能上的优势,提供有很高QoS要求的实时服务,已经成为宽带城域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宽带接入网QoS方案设计时应该考虑与MSTP网的MPLS机制相配合,还要考虑两者之间的映射。显然,如果采用统一的MPLS机制,可以简化QoS方案。

RPR综合了以太网和SDH的优点,定义了一个独立的物理层――弹性分组环媒介访问控制层,解决了城域网中大量使用的环技术中的多业务传输问题。RPR技术采用高速硬件技术和标记交换技术处理数据包,能够根据所接受的分组头的CoS域的值决定如何转发(排队和调度)或丢弃该分组,支持基于策略的整形和管制,用SLA机制来确定承诺信息速率(CIR)、突发信息速率(BIR)和最大突发大小。基于上述QoS机制,RPR声称能提供话音质量的TDM电路服务,也能为实时和非实时的可变比特率业务提供一定的QoS保证,并且尽可能转发尽力而为业务。RPR技术的QoS机制有别于已有的宽带接入网QoS机制,但采用的QoS机制大同小异,QoS方案联合设计时,主要考虑二者之间的映射和配合。

由于城域网和接入网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确保服务质量,也正是由于采用不同的QoS方案,因此在接入网和城域网之间需要在通信量管理上进行合作,进行服务水平协议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协商。

宽带接入网技术QoS机制
接人网的QoS有其特殊的复杂性:一方面接入网的带宽通常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接入网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多种技术,如以太网、ATM、FR等;多种业务聚合,如视频、音频和数据等业务。

在典型的树状拓扑宽带接入网技术中,上行通信量存在着汇聚现象。上行通信量通常具有严格的服务质量要求,因此宽带接入网需要确保各种业务的上行通信量的服务质量。如果宽带接入网技术的下行通信量仅来自于一个骨干网,下行通信量不会产生汇聚现象。但是当宽带接入网的通信流可能来自不同的网络(电话交换网、IP骨干网、电视网),甚至来自于同种类型的多个网络时,必然会导致宽带接入网中某种类型服务流的汇聚。另外,宽带接入网可能使用不同速率的数据链路,导致速率不匹配,引起短暂的拥塞发生。因此,对于下行通信量也需要确保它们的服务质量。

由于采用的物理介质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宽带接入网技术:一种是采用载波调制的频分复用技术的频带系统,如ADSL和HFC网;另外一种是基带系统,采用基带二进制编码机制,如通常的PON网络和以太网网络。

由于采用的技术不同,造成了不同接入技术QoS方案难易的差异。ADSL和HFC使用频分复用技术,一些业务被提供给专用的带宽,这些业务间并不互相干扰,降低了QoS方案复杂度。例如,在HFC网络中的数据业务和电视业务之间或者ADSL网中的电话业务和数据业务之间分别占用不同的频谱,一个用户的不同业务之间互不干扰。而在宽带接入网技术中采用统计复用技术,各种业务共享某些链路的整个链路带宽,如何确保多业务的服务质量是一个更困难的问题。

当前在IP包交换网中确保服务质量的方法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方法是应用级服务质量机制,不改变网络的体系结构,通过修改应用级的实现,使它们更好地适应网络条件,也就是时延和包丢失率等变化,例如,纠错编解码机制、前向纠错FEC和新的传送层协议诸如实时传输协议/实时控制协议RTP/RTCP。第二种方法通过修改网络机制来确保业务的服务质量,主要涉及服务质量框架、调度机制、缓存管理机制、宽带接入网技术和通信量调整机制等方法。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

相关阅读